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 详情
元朝最后一位名将王保保,朱元璋为什么要称赞他为“奇男子”

来源:奕星通鉴  2023-08-30 01:11:26

徐达三次击败王保保,拿下山西、陕西,但两人之间的战斗还没结束。

元顺帝病死于应昌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终于即位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爱猷识理达腊早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就被册封为皇太子,作为血统纯正的孛儿只斤,他很好地传承了大元皇族的内斗基因。从至正十五年开始,爱太子就不安分起来,与爹斗,与文臣斗,与武将斗,斗得不亦乐乎。顺帝朝的内斗,他是绝对主力,为朱元璋等人缓解了不少压力,简直是潜伏在大都宫廷内的半个红巾军。

为此,朱元璋很欣赏爱猷识理达腊,几次带话让他投降,还许诺他只要臣服明朝,“尚可为一邦之主,籍我之威,号令部落”。

这个条件很优厚,只需要表面上臣服,小爱就不用遭受明军的毒打,还能继续当他的酋长过自己的小日子。

或许是大元皇帝和部落酋长落差过大,也可能是体内黄金家族的血液仍在燃烧,爱猷识理达腊坚决拒绝,如果这样就认输,他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呢,他要当的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非什么草原酋长。

父亲死后,爱猷识理达腊宣布继位,称必力克图汗,改元宣光。任命王保保为中书省右丞相,在他周围,仍然团结着也速、哈剌章、蛮子、纳哈出等一干大臣。

由于元顺帝后期表现实在拉胯,搞得许多蒙古贵族都投降了明朝,他们的投降未必是真心,有些只是权宜之计。看到年富力强的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不少人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这位新皇帝的年号“宣光”,取自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成为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中兴国家的君主。

老子混吃等死,儿子矢志中兴。靠谱,比他老子靠谱。洪武四年开始,在爱猷识理达腊登基的激励下,华亭、大同、忻州等地降将发动叛乱,西北的形势开始出现动荡。

持续到洪武五年,当地驻军还未能完全将叛乱扑灭。徐达提议,由自己率军再次西征,彻底剿灭王保保。

西北元军主心骨只有一个,还是王保保,他是各地叛乱的幕后人物,也是爱猷识理达腊最倚重的股肱之臣,只有剪除王保保,才能保证西北元军不再折腾。

老朱性格沉稳,他起初并不同意,可架不住众将天天在耳朵旁边碎碎念,还是批准了徐达的作战要求(其在朝诸人,日奏深入沙塞,初不准。日奏叠叠,试许之)。方案由他亲自制定,这次出征共计十五万兵马,分为三路,主将分别是徐达、李文忠、冯胜,目标是吸引王保保决战,同时摧毁北元朝廷。

徐达VS王保保,之前已经打了个3:0,从战略到战术,王保保都被徐达遏制得一败涂地,哪有一丝名将的风采。这次,徐达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了结这个名不副实的对手。

这时刘基已不在朝廷了,洪武三年时,他已告病回家,他在临走前交待了朱元璋两句话,一句是“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另一句就是“王保保未可轻也”。

刘基的预言,这次还能应验吗。

和以前一样,战略战术都要由老朱亲自筹划。朱元璋的方案是,西路和东路作为是偏师,主要是策应与疑兵,战斗主要由徐达的中路亲自解决。

徐达已多次击败王保保,被朱元璋表扬为“持重有纪律”,由他统帅主力是老朱最放心的。

徐达再次出征,一路并没有遇到大量元军。在击溃了一些小股敌人后,他的先锋官蓝玉在土剌河捕捉到了王保保的主力并将他击退。明军士气大振,爱猷识理达腊的都城和林已相距不远,再加一把劲,就能复制李文忠的功绩。

然而,明军忽略了一件事,仔细回忆一下与王保保的前三次较量,此人给人最深的印象不是多么高明的军事能力,而是奋战至死,决不放弃的战斗意志。

两军对决不是三局两胜,也不是五局四胜。徐达前面赢得再多,只要王保保还活着,只要他的战斗意志还在,他就有机会。

王保保不用多赢,只要能赢一局,就能让徐达的领先优势化为乌有。

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中路军主力进抵杭爱岭北(今乌兰巴托西)。在这里,他们又听到了太原之战时那种万马奔腾的声音。这一次,声音不是从一个方向传来,而是来自四面八方。

岭北之地,正是王保保布下的陷阱。另一员骁将贺宗哲早就率军在此以逸待劳,两人合兵后在岭北与徐达决战。

中路明军人数在五万左右,又是长途行军、客场作战,王保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奇迹没有再次出现,在元军围击下,明军被打爆,只得狼狈南撤。撤退途中,负责断后的汤和又在断头山被击败,明军再折一阵,死伤数万人。

徐达失败后没多久,李文忠的东路军也遇到了麻烦,他们的对手是北元太师蛮子、哈剌章。两军激战一场,虽然击退蛮子俘虏了一万多人马,但明军也损失巨大,仅高级将领,就有宣宁候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常遇春从兄)、张耀等阵亡。

打到这里,东路军也没办法再孤军深入了,李文忠只得下令班师。

反倒是冯胜的西路军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他们的先锋傅友德,率领五千骁骑开启了无敌模式,一路从西凉打到永昌,击败数股元军,甚至还在战场上亲手将敌将卜花射死。随后又与冯胜合兵一处,追得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投降。傅友德还不肯罢休,一路进攻到沙州(敦煌),获得大量战利品后才得胜而还。

当然,西路军势如破竹的代价是中路和东路的受阻,元军精锐都被王保保调去决战了,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只是些三流部队,自然无法抵挡强悍的傅友德。

西路军取得的一些战果只能聊以自慰,这次北伐失败得很彻底,战前制定的两大目标一个也没实现,明军反而损失了数万老兵,亏得一塌糊涂。

王保保1::3徐达。

王保保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在太原和庆阳,他重复使用“围魏救赵”,都被徐达识破并克制。这次,他换了花样,用的是诱敌深入之计。此前,蓝玉在野马川、土剌河连战连胜,这都是王保保的诱敌之计。蓝玉取得的胜利其实微不足道,并没有造成多少杀伤,却给明军造成了错误的判断。

土剌河之后,王保保不断后撤,并且撒出一些诱饵继续引诱明军,意图就是拉长中路军的补给线,又消耗大军的体力。

老朱打仗喜欢有板有眼,事无巨细都会交代清楚。出征前,他向徐达叮嘱,中路军的战术是: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致其来击之。

也就是大张旗鼓,声称要直捣和林。但脚底下却不要太利索,路上故意磨磨蹭蹭,为的是吸引元军主力王保保上钩,主动来攻击明军,战机就出现了。

徐达轻敌了,这位统兵一世的主将不顾明军步骑混杂,后勤运输困难,机动力不足的缺点,一味尾追元军,违背了朱元璋的告诫。

常胜是徐达的标签,岭北之战恰恰是他军事生涯最大的苦楚。“王保保未可轻也”,刘基的话应验了。王保保的战斗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不论遭遇多大的失败,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总能站起来反击。这样的对手,即使是敌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名将王保保】

徐达失败了,那么他还能进入历史第一档名将的门槛吗,再看看我们前面设定的标准:

1) 对王朝的统一大业或是中兴起到关键作用;

2) 对外战绩辉煌,开疆拓土无数,或是在军事领域有特殊贡献。

按照这个标准,徐达还欠缺了一点。他还有机会吗,理论上是有的,条件是必须重新击败王保保,或是扫荡北元朝廷,来洗刷失败的耻辱。

现实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王保保这位大明的劲敌,在取得生平最辉煌的战绩三年以后,病死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徐达和朱元璋都没能真正击败他,他只是败给了自己。

许多人觉得王保保并不能算什么名将,理由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自己人内斗,而且在与徐达的交手中败多胜少,名气更多来自他老子察罕帖木儿的余威。

我并不这么认为,看看岭北之战后形势就能知道。

战败后明军不得不撤退,元军乘胜发起反攻,两年内数次犯境,并占领了一些州县。在云南,原来被已被隔断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也和北元朝廷重新接上了头,又有辽东纳哈出在东北出兵呼应。北元的统治就此逐步稳定下来,元主爱猷识理答腊得意地声称:“顷因兵乱,播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

明朝方面,朱元璋认识到此时天下未定,自己实力还不够强大,一味追求迅速灭亡北元力有不逮,深入漠北风险极大。老朱也改变了策略,对北元从军事打击为主转为招抚为主,施以怀柔手段,等待时机成熟再发动决定性战役。

军事上,明军改主动出击为战略防守,出于整体军事战略的调整,明军不得不暂时退出河西走廊。此后明军再次经略河西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洪武初期数万大军急风暴雨般横扫河西走廊的战役遂成为绝响。

这次惨败让大明脸上无光,直到25年后,朱元璋回忆起这次大败仍然耿耿于怀:

“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十分败北,致伤军士。正欲养锐,以观胡之变。其在朝诸人,日奏深入沙塞,初不准。日奏叠叠,试许之。不免兵疵于和林,轻信无谋者,以致伤生数万。此乃擅听群无谋者。”

您看,一场战役的失败,就能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王保保确实不简单——徐达,你可以赢我3次,但我只要赢你1次,就能毁了你在历史上的地位。

若仅从军事能力来看,可以认为王保保并不能超越徐达,但王保保还是绝对有资格被称为名将。他是元军的脊梁,北元的支柱,最大的本事是把西北各路松散的元军捏合成一个整体,这点除了他无人能做到。

徐达可以多次击败王保保,却无法摧毁他的斗志,每次他都能满血复活,周围很快又团结起大批元军。这样的对手,是谁都不想遇到的,难怪朱元璋也称他为“天下奇男子也”。

不考虑立场,“力挽狂澜”这四个字用在王保保身上并不过分,仅凭这点,他已成为传奇人物。

我们可以嘲笑王保保败得有多惨,可以嘲笑他逃跑得有多狼狈,唯独不应该嘲笑他的忠诚。在张良弼、李思齐乃至许多元朝宗室亲王都陆续投降的情况下,王保保始终没有放弃,他多次拒绝朱元璋的劝降,成为老朱求之而不得的人物。他发起的反击重创明军,保住了北元的命脉,纵然许多人对元朝并无好感,这样的忠诚也是值得敬佩的。

王保保很快去世,岭北之战的影响还继续存在了很多年。这直接导致大明第一阶段的北伐就此告一段落,下一次大规模北伐,要等到九年之后。

这次北伐失败,主帅徐达难辞其咎。搞笑的是,三路主帅中唯一受到处罚的却是打了胜仗的冯胜,原因是他的二愣子精神又上来了,私藏了缴获的驮马被人举报,又因为私自弃守甘州等四城受到追究。老朱见冯胜这么不开窍,气得干脆将他贬为了庶人,数年后才复职。至于徐达,因为之前功劳太大,老朱不忍心问罪;李文忠得不偿失,不赏不罚。

这里还要提一句,冯胜犯浑被贬,他的西路军看似对整体战局没啥影响,实际意义却不小。冯胜的西征军队是自中唐以来,汉族政权首次进军河西走廊,西域各部“大震”,连中亚一个大帝国:帖木儿帝国,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把大明的军事存在当做一个直接的威胁。大明以后经略河西,还得感谢冯胜、傅友德这两位前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