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蒙江 实习记者 高悦
(资料图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已经泛黄的信笺,长25.5厘米,宽17.8厘米,红排竖格,蓝黑色的钢笔字迹。这是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
信笺左上角,标注着“稍快,雄壮有力,充满信心”,右下角,有两行小字注明“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于田汉同志住处,在听会时写成”。
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
“这首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他与周巍峙之前从未见过面,这首战歌是一次隔空合作。”今年4月,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向记者讲述了这首战歌的创作过程。
然而遗憾的是,麻扶摇老人已于2019年1月在京去世,享年92岁。
请战书
战歌——准确地说,这首出征词,诞生在抗美援朝一线。麻扶摇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一师第二十六团五连的政治指导员。
麻扶摇,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炮一师奉命来到北大荒垦荒戍边。他们在荒凉的土地上开垦田地,发展生产。至盛夏时节,一望无际的大豆禾苗长势喜人,战士们沉浸在和平劳动的欢乐中。
然而风云突变,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打乱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刚刚开始享受和平生活的中国人民再次面临战争威胁。
1950年7月,炮一师突然接到命令,开赴鸭绿江畔的丹东市进行临战集结准备。他们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临行前,部队驻扎在丹东,一面开展战前练兵,一面进行思想动员。
“战士们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谢祖国。所以他们要坚定不移地保卫祖国,保卫胜利果实。”宫绍山讲道。真正打过仗的人更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但和平是祈求不来的。
当时,敌人将战火烧过鸭绿江,和平的希冀就此打破,面对侵略者的罪恶暴行,志愿军战士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纷纷写下请战书,甚至有战士咬破手指,用血书表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
在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有的战士写下“横渡鸭绿江”的句子,几乎所有发言中都有“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口号。作为连队指导员的麻扶摇,将战士们的铮铮誓言记录了下来。
出征词
部队参战前夕,连队誓师大会前的一个夜晚,作为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拟好了全连的出征词: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短短45个字,是号召,是呐喊,是对家乡的眷恋、对敌人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是全体志愿军求战激情的真实写照。
后来,麻扶摇曾说,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这首词反映的是部队指战员当时的心声,也是全国人民当时的心声。“即使我不写,别人也会写出来。”
第二天,在誓师大会上,麻扶摇挥着拳头,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这首出征词。通俗易懂、激情澎湃的语句引得战士们频频鼓掌。
麻扶摇将这首词抄在了连队的黑板上,以供战士们阅读。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办的《骨干报》都先后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词。
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正在深入连队采访,他发现了这首出征词,认为其主题明确,战斗性强,便抄在了笔记本上。他并不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只好记下:“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后来,连队中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这首词配了曲,并在全连教唱。10月23日,战士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遗憾的是,当时的曲子并没有流传下来。
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资料图。
不久后,在朝鲜作战的麻扶摇惊讶地发现,后入朝的部队都在唱着一首曲调激昂、雄壮有力的战歌,歌词与他此前写下的出征词竟然高度相似。
但当时战斗频繁,消息不畅,麻扶摇无法知道事情的原委,这一谜团直至战争结束后才得以解开。
隔空创作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陈伯坚写的一篇战地通讯,题为《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在开头的醒目位置,陈伯坚引用了麻扶摇所创作的这首出征词,并做了个别字的改动,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将“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使其更为朗朗上口。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
当天,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音乐家周巍峙正在田汉家中开会,讨论全国戏曲工作相关事宜。会议间隙,周巍峙随手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这首激情豪迈的出征诗引起了他的注意。
周巍峙,资料图。
“它让我感到非常激动,浑身热血沸腾,好像自己就是一位即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周巍峙被诗中的豪迈气概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进行曲的旋律涌入脑海,周巍峙一边小声哼唱,一边用手在桌下打着节拍。他随手在纸上写下简谱,一鼓作气完成了谱曲。
就这样,在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家中,一首传承至今的战歌诞生了!
周巍峙以歌词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将歌曲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歌曲下方标注,“歌词是广泛流传在朝鲜前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部队中的一首诗”。
为了让歌词结尾更加简洁,口号更加响亮,周巍峙又将歌词中的“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将歌名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从此,这首气势磅礴的战歌就像嘹亮的进军号角,响彻朝鲜战场,激励着广大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也鼓舞着后方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1954年,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荣获一等奖。为了给词作者发奖,有关部门辗转查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麻扶摇。
此时麻扶摇才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的来龙去脉,他说:“这首歌不应该是属于我个人的私有‘财富’,它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
抗美援朝纪念馆墙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时光流转,70多年过去,今天的我们仍被这首歌的铿锵旋律所震撼、所感染、所激励。它传递出的亿万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周巍峙即兴创作的那张手稿,如今已作为一级文物珍藏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伴随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旋律,为来往参观者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