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相关资料图)
为何康熙不用戴梓发明的机枪?1716年5月10日《康熙字典》编成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增订的一部大字典。
《康熙字典》也是康熙做的几件好事之一,共收录了4万7000多个汉字,成为现代中国字典的母本。
不过,《康熙字典》并不完美,主要问题是错误很多,近代学者发现高达4000条错误。
今天我们不提《康熙字典》,就说说康熙时代的发明家戴梓。他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为何康熙却弃之不用?
戴梓发明的并不是机关枪,而是一种连发火铳。
在康熙年代,世界上的火枪都是前装火绳枪或者燧发枪。
子弹和火药分别从枪口装入,用通条捣结实,然后扣动扳机,火绳或者燧石撞击点火,完成火枪发射,清理枪膛准备下一次射击。
戴梓发明的连发火铳,提供了一种不用反复装弹的连射火器。
根据《国朝耆献类证初编》卷120中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进献了“连珠火铳法”。
根据《清史稿》记载,戴梓的连珠火铳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大体上,火枪将大量火药和子弹都装在一个机关里面,每扣动一次扳机,就会有一发子弹和部分火药进入枪膛内。射手再扣动扳机,就可以开枪发射。
这就大大减少了装弹时间,可以连续发射。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装弹期间有一个通条捣实的步骤。燧发枪同今天的步枪不一样,不是说装了金属子弹就能够射击,还有用通条捣结实和清理枪膛这两步。
如果不能捣实,燧石击发以后未必能够点燃火药,即便采用西方比较先进的压制颗粒火药也不行。
另外,当年的火枪发射以后会留下不少火药残渣,需要经常清理枪膛。
连珠火铳仍然需要手工清理枪膛,甚至每枪都要清理,也就不存在连珠一说,只是提高了单发的速度。
所以,戴梓的连珠火枪没什么实战意义。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困难,也容易损坏,留给康熙一个人玩玩还差不多。
只是,什么东西都是慢慢发展而来。
以火枪为例,西方是花费了几百年时间,慢慢从火绳枪改进到燧发枪。
只要持续保持持续的进步,任何事情都会有相对好的结果。
戴梓发明的实用性差,持续改进以后未必不会成为战争利器。
但是,这些发明并没有被重视。
我们看看戴梓是什么人?
戴梓是个很有天赋的人,在很多领域都有不错的才华。
戴梓擅长文学,12岁就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一生有诸如《耕烟草堂诗钞》等很多著作。
他对水利工程有研究,写过《治河十策》等水利方面著作。
他甚至颇为擅长音乐,参加过音乐著作《律吕正义》的编纂,全书保存了不少明清时代的音乐资料。
这个多才多艺的戴梓,最擅长的还是制造火器。
在戴梓所在的康熙时代,火绳枪也不是什么稀罕物。
早在明末时期,明军就已经大量使用火绳枪,当作对付蒙古和满清骑兵的杀手锏。
甚至大明的民间也有大量火枪:据《阎典史传》记载,江阴人民发动反清起义之前,城中有“火药三百罂、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万石,他酒酤、盐铁、刍藁称是。”鸟机就是火绳枪,仅仅江阴城中有千把鸟铳。
清朝的火绳枪到处都是,即便单发燧发枪不是什么稀罕物。
同沙俄交战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先进的燧发枪850支,清军维持吃了不少亏。
康熙有不少私藏燧发枪,用于私人打猎,乾隆的燧发枪更多,有些就像艺术品。
戴梓曾研发了一些单发的燧发枪,只是没有被重视。
为什么会这样?
满清认为火绳枪已经够用,燧发枪只是少了一根火绳,点火成功率较高而已。
相比当时的弓箭可以连珠射击,燧发枪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
满清很强调使用弓箭,对火枪不太看重,所以戴梓的发明被认为是奇巧淫技。
戴梓却对研究燧发枪很有兴趣,由此发明了连珠火铳。
戴梓所在的17世纪,西方有很多类似的连发燧发枪,技术上都不太成熟,不能用于军队高强度作战。
戴梓的这支枪也未必是原创,故宫里保存有一把康熙年间的20发连珠铳,是英国1650年制造。
一些西洋火枪通过贸易或者走私的方式流入中国,戴梓在1649年出生。
他有可能是看到这支火枪以后,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研发出28发的新枪。
自然,戴梓的能力还是很强的: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枪,回赠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机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西洋“冲天炮”(又称“子母炮”),并夸口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结果费时一年没造出来,而戴梓仅用八天造成。
不管怎么说,戴梓是一个高级军工发明家。
可惜这么一个人,注定在满清官场混不好。
戴梓会搞技术,不太会做官,得罪了很多人。
由南怀仁出面联合了一些官员,弹劾戴梓“私通东洋”。
满清是闭关锁国的,官员私下同外国人来往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戴梓同东洋人来往,并没有预先向朝廷汇报,被人抓住了辫子。
康熙对戴梓本来不重视,看到奏折以后就批复:“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总体来说,这还是皇帝轻判了,只是一个流放,没有杀头。
戴梓由此被流放到今天的沈阳,长达30年。
戴梓是个武器发明家,却没有老百姓的生活技能。被流放后他不可能去制造火枪,只能以卖字画度日,全家活的很凄凉“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
好在戴梓的心态较好,活的比康熙还要长,到了雍正年间才去世,享年77岁。
在清代,戴梓的77岁绝对是高寿了。
戴梓的待遇说明了,发明家在满清并不受到重视,被当作是下等人,同工匠差不多。
戴梓即便有很多发明创造,康熙知道他的大名,也没有任何用处。
如果戴梓的研究持续下去,最低程度满清会淘汰所有火绳枪,批量装备燧发枪。
结果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部分英军已经使用了先进的击发枪,是燧发枪的下一代武器,而满清军队还在使用落后的火绳枪。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